✈️ 航空史上的今天 - 10月20日✈️

2018-10-22 13:51:29
分享..

慣性導航系統的登場

民航客機由正駕駛與副駕駛2人執飛,在今日是個常識,80年代之前,大型客機派遣包括飛航工程師在內的3人組員也是常態,但你知道在1960年代末期以前,民航客機的駕駛艙內有時可能會出現第四個組員嗎?那個組員就是領航員(navigator),主要工作則是使用六分儀(Sextant)等儀器進行天文導航。

那個時代雖然已有相當進步的無線電導航科技,但海洋上缺乏無線電導航站,難以用無線電導航進行精確的定位。由於當時的客機的航程非常有限,若是進行長程跨洋飛行,航線必須相當精準,而航路上飛機的密度越來越高,若無法精確回報位置,更有空中相撞的風險,因此只好使用從大航海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的天文導航配合其他傳統導航技術來定位。然而這種導航方式除了需要多增加領航員的配置之外,像是天候影響之類的諸多因素,仍會降低導航準確度,並不理想。

這個狀況在1960年代末期終於被解決,由通用汽車飛機部門(General Motor AC Division)利用NASA阿波羅登月計畫所發展出的陀螺導航科技,製造出隨時可以精確定位飛機位置的卡羅賽爾4代慣性導航系統(Carousel IV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被安裝在芬蘭航空的1架DC-8噴射客機上,於1969年10月20日(也有文獻記載是10月21日,應是兩地時差所致)成功執行了從赫爾辛基飛往紐約的111號航班,成為民航史上首次使用慣性導航系統的營利航班。

從此之後,越來越多飛機安裝慣性導航系統,例如747推出時即把Carousel IV系統列為選配設備,領航員也就此走下了民航舞台。今日雖然衛星定位系統已逐漸取代慣性導航系統,但大部分飛機仍會安裝慣性導航系統來當作備用系統。

圖為芬蘭航空機長Erik Ehanti與副機師Veiao Kajamaki執飛完首次慣性導航系統航班後在駕艙合影留念。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