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史上的今天 - 10月5日

2018-10-05 13:16:17
分享..

對於航空史稍有涉獵的讀者們,一定聽過在1937年徹底毀掉飛船業未來發展的興登堡號事故,但在興登堡號事故(36人死亡)之前,航空史上還發生過3次死傷更為慘重的飛船事故,分別是1933年墜毀的美國海軍阿克倫(Akron)號(73人死亡)、1922年墜毀的法國海軍迪克斯梅德(Dixmude)號(52人死亡)、以及1930年10月5日墜毀的英國R101號飛船(48人死亡)。

由於20世紀早期的飛機工業科技不夠純熟,飛機的航程太短,無法有效進行長途旅行,因此從一戰之後飛船的發展逐漸成為航空業的一支主流。那個時代的飛船多是所謂的硬式飛船(rigid airshop),和直到去年都還飛在美國大城市上空打廣告的固特異軟式飛船(blimp,但現在已退役,換成德製新式小型硬體飛船Zepplin NT)在結構上有很大的不同:軟式飛船基本上整個船體就是一個超大的氣囊,客艙與駕駛艙掛在船體下方;硬式飛船則是在飛船骨架中安裝多個較小的氣囊,駕駛艙與客艙基本上是骨架的一部分。

當時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在全球各地有許多殖民地,對於長程航空交通工具有很大的潛在需求,航空部(Air Ministry)因此於1920年代末期出資研發了R100與R101兩款設計不同的飛船,計畫挑選一款量產。其中由航空部直接派人主導設計的R101號飛船於1929年10月成功試飛,並成為全球最大的飛船,要等到1936年興登堡號開始營運後,才拱手讓出最大飛船的頭銜。經過超過半年的測試後,航空部敲定R101於10月4日傍晚從卡丁頓(Cardington)啟程,進行飛經倫敦、巴黎、土魯斯上空,中停埃及最後飛往印度的首次長程飛行,航空大臣與民航局長等力推飛船發展的政府高層,皆親自登船參與這次「宣揚船威」之旅。

啟程時天候狀況不佳,但預報顯示應會逐漸好轉,為避免遭飛船計畫的反對者批評,決定還是依照原定行程出發,然而實際的天候卻是急轉直下,到了晚上已是風雨交加。R101在強風大雨下數度被風吹偏了航線,最後於凌晨2時左右在巴黎北方約60公里處因前方船體外殼遭風雨吹破升力降低,再加上操作錯誤,導致飛船以大約20公里的時速大角度撞到地面,並引爆船體內氫氣燃燒,大部分乘客,包括航空部長與民航局長都遭大火燒死,船上乘員54人中僅6人生存。此事故發生後,國內反對飛船聲浪急遽上升,英國的飛船計畫也於1931年完全取消,從此退出飛船工業。

其實這種「欲速則不達」的案例在早期航空業相當常見,造成許多事故悲劇,然而也就是因為這些經驗一路的累積,我們才有今日航空業嚴謹、繁瑣與完備的諸多法規。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